10月18日-19日,第二届应用型高校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研讨会在我校举办。全国99所高校的近260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应用型本科院校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及实践创新等进行深入交流,共同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本次会议由江苏省人工智能学会、江苏省计算机学会、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应用型本科院校研究会联合主办,我校和南京工程学院、淮阴工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共同承办。
开幕式上,校长张兵致辞。他指出,我校始终以服务区域发展为宗旨,紧密结合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需求,构建了“通专融合、跨界协同”的人才培养体系,并积极布局人工智能相关专业与通识课程。他强调,本次研讨会聚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旨在通过交流与研讨,探索新理念、新模式、新路径,为应用型高校高质量发展注入智慧与活力。
南京工程学院面向全体新生打造了“基础素养—大模型实操—行业案例—伦理安全”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通过企业场景教学、过程性考核及虚拟教研室等举措提升教师能力,并已完成相关教材编写。该校副校长朱松青坦言,AI通识教育已成为高校必须面对的课题。学校当前面临师资资源约束、课程与专业融合等挑战,期待通过研讨会推动AI通识教育从试点走向系统提升,培养具备会用、善用、敢用、慎用AI素养的应用型人才。
淮阴工学院副校长严云洋指出,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是应用型高校的时代使命。淮阴工学院在多领域推进AI与专业融合,注重提升教师信息素养、促进学科交叉和产教协同。本次研讨会聚焦课程体系等议题,旨在交流经验、探索新路径,为培养数字时代创新型人才贡献力量。
江苏省计算机学会秘书长金莹从未来人才培养新范式出发,提出三大战略方向:一是构建“AI+专业”的课程矩阵,培养具备跨学科思维的复合型人才;二是深化产教协同育人机制,联合头部企业共建智能技术实践基地;三是构建终身学习生态圈,开发模块化在线课程体系,满足从业者技术迭代需求。
随后,举行了应用型高校人工智能通识课程虚拟教研室聘任仪式。此举旨在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推动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在应用型高校的标准化建设与创新实践,为培养具备AI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这也标志着该领域跨校协同教学研究机制的正式启动,为后续虚拟教研室在课程开发、师资培训及教学资源共享等方面的系统性工作拉开了序幕。
主旨报告环节,特邀严云洋、华东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周傲英、安徽工业大学副校长郑啸、南通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汤天培,围绕数智时代高等教育改革与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展开深度研讨。
18日下午、19日上午,主旨报告环节继续。江苏理工学院副校长范洪辉,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蒋伟,安徽工程大学教务处处长夏登峰,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软件学院)副院长肖亮,我校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院长胡智喜,南京工程学院科技与产业处副处长童莹等,围绕“数据驱动下的教育变革与创新”“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实践”“AI 领域人才培养路径优化”等议题作分享。
主旨报告结束后,全体参会人员实地参观我校重点教学科研平台,先后走访了大飞机模拟舱、智能产线实验室、碳纤维新材料产业学院及大结构实验室。通过沉浸式体验,参会代表进一步深化了对“理论教学与实践育人相结合”的理解,为后续推进本校相关领域建设拓宽了思路。
(党委宣传部 朱承宁/摄 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 曹艳楠/文 胡智喜 李晓芳/审核 周绍萍/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