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常州工学院召开第十一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全面回顾总结五年来学校本科教育工作取得的成绩,分析当前教育教学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系统谋划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战略和举措,把全面提升本科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总体方案这一“施工图”变成“实景图”。
加快构建人才自主培养教学体系
会上,校长张兵作主题报告。报告总结了过去五年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取得的成绩,分析当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面临的形势和挑战,明确今后几年本科教学工作的九项重点任务,即坚持思政铸魂,构建立体化思政教育体系;着力特色发展,打造以产业为核心的专业体系;加快数字赋能,提供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深化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课堂教学改革,落实OBE教育理念;强化实践导向,激发学生双创潜能;推进开放办学,提升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厚植质量文化,持续改进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弘扬教育家精神,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校党委书记汤正华在总结讲话时强调,要认清发展形势,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保障支撑等4个维度下功夫,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明确重点任务,以更高水平的产教融合,提升人才自主培养的高度;以更强辐射力的现代产业学院和赫特福德学院建设,拓展人才自主培养的宽度;以更优品质的课程建设,提高人才自主培养的深度。要坚持系统思维,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建设一流学科专业、打造一流师资队伍、产出一流科研创新与产业技术成果、提高国际化办学影响力、培育品质卓越的大学文化、强化数字教育的集成应用、健全高效管用的评价体系等8个方面不懈发力,持续推进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五年来,常州工学院始终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紧跟高等教育发展形势,结合学校实际,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坚持目标导向,紧盯“国字头”,做大“省字头”,做实“校字头”,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产业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国际化办学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多项教育教学核心指标进入全国新建本科高校前20名。
学校践行产教融合为主线,产业学院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联合龙头企业建设“产业为逻辑、应用为核心”的新型育人共同体——现代产业学院,目前有各级各类现代产业学院14个,含国家现代产业学院1个,工信部“专精特新”产业学院1个,省重点产业学院3个。
不断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紧扣地方产业需求,专业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做到高峰专业国内同类一流,高原专业省内同类一流,平原专业打造常工特色。现有招生专业 49个,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等7个学科门类,学科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结构100%匹配。
大力推进专业内涵建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9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37个专业获批省级各类专业建设点。
与此同时,学校还致力于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国家级、省级和校级”三级一流课程体系逐步建立。坚持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坚持以专创融合为核心,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了“国家、省、校、院”四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训练体系以及“认知—训练—实践—孵化”四阶段链动式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坚持质量立校,加强质量机制建设,教学质量监测体系进一步完善;高度重视教师教学能力培训与提升,通过名师公开课等多种途径,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不断拓展开放办学广度和深度,与英国赫特福德大学合办的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获教育部批准,成为江苏第20家、新建本科高校为数不多、在常高校唯一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来源:常州晚报2024年10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