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家乡居民就业,助力疫后家乡建设
中国青年网沈阳8月20日电(通讯员 王晨曦)7月24日,为积极响应统筹在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助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常州工学院“助力家乡建设”实践队在各自的家乡展开了线下调研。此次实践活动旨在调查与分析疫情对家乡行业就业影响,同时探访家乡的企业及个人的就业行为及心理过程,最后经过分析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在此次实践中受邀采访的共有六位家乡居民,其中包括三名产线工人,一名铁道后勤人员,一名无受雇企业的装修人员,一名服务业者。据了解,其中多数为低学历者,受教育水平普遍处于中学水平,月收入多数位于2500人民币上下,年龄从20至50岁不等。
图为实践者在采访家乡的一名铁道后勤人员。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聪 摄
疫情期间多数收入受影响较小,生活未受太大影响
经采访得知,在受访的六位家乡居民中,疫情期间平均约有半个月处于待工停工状态,且均未失业,据了解,收入减少项目均为绩效考核等,基础工资均如实发放,企业多数停工约半个月,没有受到巨大冲击导致裁员的情况发生。其中数名产线工人收入减少约300元,铁道后勤人员收入减少约1000元,均占月总收入15%左右,生活没有出现问题。但没有受雇单位的装修工人受影响极大,疫情期间几乎没有收入。
经过采访得知。在疫情期间,吉林地区约经历两次爆发。第一次为疫情初始期间,物价有上涨过50%左右,但经过数日便恢复正常,第二次为复发,物价波动较小。对居民生活并未产生较大影响。
疫情后多数更换行业意愿小,对目前工作大抵满意
绝大多数受访居民表示,未来不会更换职业。且据了解,多数受访者表示在此次疫情中对工作单位的应对方案比较满意。对企业好感最高地方的是疫情期间工资并未减少太多,其次是复工速度很快,并未停工月余之久,对企业和工人影响都较小。而对企业不满的地方主要在于防疫政策相关方面,部分厂商在生产线上仅提供了大功率牛角扇以创造舒适的工作环境,但由于防疫需要导致风扇开关陷入两难局面。以及对员工的健康状况检查效率过低导致员工须提前到达公司,且须在室外检测,主要是复工伊始由于检测设备数量缺失以及质量参差不齐等原因,导致检测每位员工都需要花费数分钟时间,而当时的温度还在零下。
而在疫情中受到巨大冲击的装修业者,表示想要更换自己的工作,受访者表示当初选择这个行业根本没有考虑到现在这样的情况,而且在常年的装修工作中,卫生状况无法得到保障,身体产生了诸多慢性疾病,希望能够更换一个健康顾虑较小的工作。
低学历导致就业面狭窄,无能力规避风险
此外,多名受访者还表示“并非不想更换工作,只是受学历及能力限制,不论就业观念怎样变化,能找的工作还是只有那几类,无非就是上生产线和当服务员之类的”。每个人都想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但是没有专业能力的低受教育程度居民,仍然只能在生产线,服务业等等的低收入且保障较低的岗位工作。这样的工作多数都没有五险一金,部分工作甚至没有签订劳工合同,员工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对于绝大多数受访者来说,稳定与否,社会保险有无以及工作强度高低一直都是选择工作的重要指标,但回到现实的选择上,最后只是觉得有钱赚就好了。
图为实践者在采访一名产线工作人员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聪 摄
疫情后居民寻找副业意愿增加
由于居民受影响较小,所以疫情后生活恢复得很快,但居民追求稳定的愿望更加强烈了,在本次实践中发现,数位居民已经寻找到了自己的副业,多数为微商以及推广业务等等。受访者表示,由于各地疫情或多或少的出现了二次爆发,以及海外疫情严峻,拥有一个能够提供最低生活保障的副业,能让自己安心不少。
在实践中,发现疫情防控的成果以及复工复产政策的成果得到了体现,多数受访者工作单位均在约停工半月后梯度复工复产,并未出现疫情的聚集性爆发以及再次停工。相信在家乡居民,各个单位以及政府政策的推动与帮助下,经济复苏进程一定会有序加快,部分家乡居民的生活也会得到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