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农场卫生,相辅相成
中国青年网南通9月1日电(通讯员 陆宇衡)八月初,常州工学院人文学院“疫情防控下乡村卫生情况调查暑期实践”正式展开。由于此次疫情的原因,身处海门的活动团队成员陆宇衡、张轶恒和黄佳杰同学先各自在自己老家所在的农村进行初步的调研,他们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线下到村里实际考察相关设施和情况,线上与村里相关负责人进行电话采访。尽管三个年轻人不能从头到尾聚在一起完成这次实践,但是实践的初心和热情没有受到任何的影响。他们冒着台风和酷暑在村里考察疫情防控下的卫生情况,积极与村民交流,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经过三人讨论研究后决定选择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附近的国营江心沙农场作为一起调查实践的地点。
图为同学们在农场居委会工作人员家中进行采访。中国青年网通讯员张轶恒 摄
排水全靠土地吸收
“我们这里的排水设施不是很完善,生活污水从家里排出来之后就流进排水沟,然后在排水沟里自然渗入地下。”在农场居委会工作人员陆爷爷家里,实践同学们认真倾听着对农场情况非常了解的陆爷爷的介绍。原来,因为农场里每家每户的楼房前都有一块自留地,排水沟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将两户人家的自留地区分开,两户人家自然同用一条排水沟,左右两块自留地长满农作物,完全可以吸收掉两家的生活污水。
其实这也是多年生活经验所得,本来在东西排列的每家楼房后还有一条东西走向贴着楼房地基的排水沟用来连接后面一排楼房南北走向的排水沟,以便污水能顺利排到西边的河里,但后来发现没有什么用就也不维护,后来就消失了。“以后农场改造如果拆迁的话,我们就都住到后面的立新小区里面,那就没有这样排水的了,但我不喜欢住到像城市社区的六层楼房里。”陆爷爷如是说道。显然疫情对生活污水的处理没有什么影响。
图为同学们在考察农场排水系统。中国青年网通讯员张轶恒 摄
农厕改造迫在眉睫
“现在农场里的厕所还是以前的,但马上就要统一改造,上级相关文件已经收到了。”陆爷爷继续向同学们介绍到,并带领同学们前往考察。农场里每家每户的楼房里是没有卫生间的,厕所统一建在西边的河边,还是老式带有粪池的,所以非常得不卫生,加上正值盛夏,现场可想而知。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原本井然有序的农场厕所改造计划显得刻不容缓,所以疫情情况有所好转之后,这项计划马上被提上日程,估计九月份就开始开工改造,具体还要根据疫情发展和天气变化的实际情况。“可以说疫情防控的需要推动农厕的改造,农厕改造的成功也可以更好地进行疫情防控。”陆宇衡同学总结了自己的理解。
图为同学们在考察农场的厕所。中国青年网通讯员陆宇衡 摄
农场用水可分两种
“平时家里用的都是自来水,我们这里离长江很近,自来水都是长江自来水厂通过处理长江水形成然后输送到每家每户的。”“洗衣服这类的用的都是外面的井水。”陆奶奶也很热情地给我们介绍起来。同学们仔细查看了井水和自来水的水质,尽管学的不是相关专业,但依旧能看出水质还是很不错的。自来水的标准和海门市区的是一样的,井水则是冬暖夏凉。疫情防控下农场用水方面也没有什么变化,因为不存在饮用井水的情况,用水这方面还是很卫生的。“用水卫生能够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也能够有效遏制疫情的传播。”张轶恒同学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图为同学在观察农村井水的水质。中国青年网通讯员黄佳杰 摄
垃圾处理明显改善
“每家每户家外面都有一个垃圾桶,如果装满了就倒到东边马路边上大的垃圾箱里,疫情期间因为大的垃圾箱太脏了,所以就改成了四个绿色垃圾桶,每天都有垃圾车定时清理。”陆爷爷又带我们到东边的路上去考察,以前垃圾车都是直接把垃圾倒在长江边一个特定的地方,现在都是运走处理,注重卫生。“如果那四个垃圾桶再贴上垃圾分类的标志,然后在农场里宣传倡导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应该会更好一点。”黄佳杰同学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图为同学在调察农村垃圾处理的情况。中国青年网通讯员黄佳杰 摄
“疫情防控下乡村卫生情况调查暑期实践”转眼就结束了,在这段时间里,三位同学们在线上积极交流,计划准备,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及时有再多的困难阻挡,也仍排除万难,顺利地完成了实践。虽然实践活动暂时告一段落,但是三位同学之间已经熟络起来,交流互动更加频繁,相信以后参加类似的活动能完成得更加完美,大家一起加油!
一审编辑 袁凯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