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 中国青年网常州 | 江苏学子三下乡:把刻纸带进公益课堂,孩子动手了解本土非遗文化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0-08-27浏览次数:584

中国青年网常州8月27日电(通讯员尹佳钰)为响应政府非遗宣传的号召,更是为让孩子了解到本土金坛刻纸的精益手艺和魅力所在,于2020年8月9日下午,常州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知一团队联合儿童艺术培训机构于常州智多星艺术培训中心开展了刻纸工艺活动。此次课堂的形式以刻纸老师为主,团队成员为辅开展。参加这次活动的有50名10岁左右的儿童,知一团队30名志愿者及院校领导老师,特邀金坛刻纸研究所王文昌老师、常州民间刻纸艺术家殷明欣老师及团队介绍传授刻纸历史及其工艺,常州电视台也对现场进行跟拍。这是团队目前开展过规模最大的一次刻纸工艺活动。

抛砖引玉:优秀工艺品展示,激发无限可能

现场老师通过对优秀作品的展示和生动讲解引起了大家的兴趣,其中不乏看到许多红色精神人物,同学们能准确答出他们的名字,可以感受到即使隔着年代它们也依然在新生一代又一代中传承,知一团队希望有朝一日金坛刻纸也能成为常州耳熟能详的文化手艺。又通过PPT动画等方式向同学们介绍刻纸文化历史及其手艺雕刻,同学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在老师示范用法和说完注意事项后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课中。


图为殷明欣老师在介绍刻纸作品,图中为常州三杰。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昊 提供

“一开始只是兴趣和爱好,在有了刻纸班后观念改变了,我们在认认真真做刻纸,带中小学生进行刻纸的传承,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担当和责任。”殷明欣老师在采访过程中这样说道,将兴趣变成使命,对于手工艺者越来越少的的刻纸非遗文化的传承不仅是老一辈的责任,更需要年轻一辈社会青少年的兴趣和坚持,这也是本次活动主要宣传和表达的意义所在。

工匠体验:拿起刻刀,零距离创造手工品质

随着刻纸工具不断改良,本次活动中团队所准备的工具是切割的玻璃板和美工刀,较以传统的墨盘和刻刀有较为显著的差别,这种改变能让初学者更加容易进行刻纸活动,减少前期的学习压力。

在现场,老师和团队成员为同学们提供帮助,老师也分享了刻纸的小技巧:一张纸要先把小的地方的空白剔除,再刻大片的区域,如有带弧度的原或其他形状要动纸而非动刀,按这样的手法可以防止细小部位纸张的断裂。团队成员和同学们尽量组成一对一小组,碰到难以下手的地方,团队成员先示范后手把手教握刀姿势,保证同学刻纸顺利进行。

图为老师耐心细致教孩子刻纸。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昊 提供

刻纸看似简单,但纸张脆弱,图片线条细腻,这对刀工和力量的把握有一定要求,须专心耐心。现场大家都刻得十分认真,其作品也各放异彩。在结束后对同学进行了采访:“刻刀比较难握,比写字都难,手有点疼。”年纪小的同学有这样的感受,初用刻刀,稚嫩的小手无法快速适应,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兴趣来慢慢适应。“有些小的地方比较难刻,但它很有趣,希望刻纸能够继续传承下去。”另一位小朋友在采访中说道,能得到这样的感受,这次刻纸活动目的达到了。

虽说金坛刻纸是常州的非遗文化,相较于梳篦、乱针绣和留青竹刻常州三宝,刻纸的知名度小于三者。有一位小朋友带着母亲一起来参加,母亲表示在参加活动前自己也不知道常州有这样的一门手艺在流传,这对团队来说更是增加了其宣传金坛刻纸的使命感。活动不仅能让小朋友了解金坛刻纸文化,学习结束后与父母交流刻纸,这样也使家长们学习到刻纸,实现多向传播。

图为团队志愿者引导同学刻纸。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昊 提供

结束开始:活动圆满结束,脚步从未停止

在老师把刻纸粘成成品颁发给同学们后,本次活动圆满结束,但不止于此。今日老师和知一团队成员将金坛刻纸的种子埋入了孩子心中,等待有一天它破土而出。

对于团队来说,每一次的活动也都在进一步了解刻纸文化,在将它通过一场又一场活动传递给更多人的时候也是次次不断加深自己对刻纸的认识机会,传播刻纸火种。文化是以传播得以鲜活存在,若没有传播,那再优秀的刻纸也只是民族记忆,而非眼前能够掌握的手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第一次接触到入门到精通,需要时间的打磨,相信无论是团队还是新一代年轻学子,总有优秀的传承人将金坛刻纸接在手中磨练传至下一代。

为团队成员与老师们的合影。中国青年网 通讯员 陈昊 提供

【一审编辑崔海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