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已过大半,考研族也陆续进入备考状态。从研招网的数据来看,往届生报考的比例逐年增加。
明知考研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为什么还要迎难而上?对于“二战”,考生又抱持着何种心态?来看记者调查。
小调查:四成考生选择“二战”,“不甘心”是主因
记者向参加2020年研究生考试的考生发放了一份问卷调查,共回收60份有效问卷。
调查结果显示,考生们将此次考研失利主要归因为:“竞争激烈”(83.33%);录取分数线提高(33.33%);受疫情影响,复习不到位或不适应视频面试(16.67%)。
60人中,25人准备“二战”,占比41.67%;不考或者还没想好的考生分别占比33.33%和25%。
在准备“二战”的受访者中,“不甘心”是他们提及最多的原因。有受访者表示,这次没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想再给自己一次机会。一位受访者告诉记者,自己学的是高分子材料工程专业,目标院校是华东理工大学。做科研、深造一直是兴趣所在,所以想再放手一搏,实现梦想。
当然,也有学生担心“二战”心理压力太大,成本太高,于是,他们抓住“应届毕业生”的身份,或转考公务员,或加入求职大军。“尝试工作,可能会有新的方向。”有受访学生说道。
如何看待考研“二战”甚至“三战”?部分受访者给出了自己的观点。有人认为,是否继续考研和所选专业有关,如果专业需要大量实践经验的话,就没有太大必要继续与考研“死磕”;如果专业更偏向学术性,还是有必要继续尝试的。
他“二战”顺利上岸,却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艰辛
同样是2019年毕业的常州工学院学生小姚,今年“二战”顺利上岸,被河海大学力学与材料学院录取。其实,考研前,小姚还有一段难忘的创业经历。“2018年上半年,我三年的创业突遭滑铁卢。所以,当年那场考研我几乎裸考,一败涂地。但是,我真的不甘心这辈子就这样了。”
凭着一股触底反弹的冲劲,2019年6月如期毕业后,小姚回家准备“二战”。六月底才开始复习,只剩下不到半年时间,除了努力,他还得设法“弯道超车”。“我不求高分,只求稳。在做到各模块平衡的基础上,我从最薄弱的模块先入手,重点突破。”
自嘲“笨鸟”的小姚坦言,自己没有报班集训,也不屑那种为图心理安慰,在校外租房、图书馆打卡、朋友圈打卡的“伪认真”“仪式感”,或与外界断绝一切联系。“我的复习计划精确到每天,要求自己十小时保底,务必按时或超额高效完成保底任务,但绝不熬夜打疲劳战。”学习之余,小姚还帮着家里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家务,压力实在太大时就出去骑行;生意上的事也不丢,有空就调节着做做;作为常工院的土建特聘顾问,他还要每天抽一两个小时线上指导团队里的学弟学妹,抓好土建安全和国防工作。
疫情期间,复试一再推迟,继而改为线上,也增加了小姚的心理压力。“我学着自我排解,不断告诫自己,再难,比得上2018年创业失败跌落谷底的艰难吗?与其担忧误事,不如多做正事。”每当此时,小姚都会想起恩师的叮嘱“愿效先贤起广厦,有为当庇天下人”,把它当作座右铭激励自己,继续投入战斗。
历时近两年的考研之路,终于在5月18日那晚,小姚查到录取信息后圆满结束。回想这段日子,他感慨:努力没有白费,这些经历让自己变得更加坚强。
本版文字 杨曌 20200814A14_pdf.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