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 常州日报 | 新闸及周边的“集”与“节”(上) 生活琐记 / 谢燕红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0-07-12浏览次数:1481

生活琐记 / 谢燕红
新闸及周边的“集”与“节”(上)



新闸地处钟楼区西北部,新闸人把“集”称为“落”,赶集叫“到落上去”。

吕墅桥的“落”似乎是新闸周边最大的集。总记得奶奶问:明天是吕墅桥落上了吧?爸爸拿出日历翻翻,便开始自言自语,盘算着要去买些什么。第二天一早爸爸就出门了,总在午饭前回来,带回家里需要的东西,有时是一窝小鸡,有时是白菜籽、茄棵(茄子秧),或者是扁担、草帽、簸箕、篮子,还有小猪。总之,爸爸买回的基本都是所谓生产资料,从来不给我买吃的。有一次,爸爸从落上回来,递给我三只苹果。我还没来得及接过苹果,就听他说:“苹果皮别扔,留着药老鼠。”原来家里老鼠横行,爸爸特地从落上买了老鼠药回来。

那时候,吕墅桥每月农历逢五逢十都是“落”,但可买的东西也有季节性和“地域性”,所以爸爸除了光顾吕墅桥的“落”,还会去薛家桥、小新桥、安家舍等地方的“落”,在不同的落上买回需要的东西。但爸爸似乎从不去卖东西,我记忆里唯一拿去卖的是一只家里养大了的猪。卖猪不要走远路,只要拿到新闸街上。镇上于1980年7月起开设了苗猪贸易市场,每月农历逢三、九交易,各家养大的猪也在这里交售给国家。每到交易日,满村都是猪叫声,好多人家都捆了猪去卖。最先的卖猪方式是将猪捆好,放在“土筛”里,两人抬着或轮流挑着去卖,后来就有了板车。我妈妈在厂里上班,家里很早就买了自行车,我家卖猪是用自行车推着去。先在自行车后的书包架上绑上一块木板,把猪捆了搁在板上,妈妈在前面推车,爸爸在后面扶着,一路走到新闸。如今,每月1日和6日新闸还有“落”,地点离爸爸住的地方不远。爸爸已年过七旬,身体硬朗,仍然会去赶各处的“落”,但基本看的多,买的少——十年前,老家已拆迁,没有了可种的田,爸爸也无需购买相应的生产资料了。

关于这个“LUO”(去声)字到底怎么写,我尚未找到文字记载。写成“落”,是经人指点,他解释说,“集”是人们进行物品交易的地方,最初是附近各村的人将多余的生产、生活资料拿出去交易,得有个公共的场所,形象地说,就是首先得有个落脚之处,故应写作“落”。萧公权先生在《中国乡村》一书中集多种史料证实,中国最早的“集”“场”最初都在桥上举行。这也不难理解,在更久远的年代,人们运送物资的主要方式是漕运,桥,连接大河两岸,即是两岸人往来的必经之路,人流量大自不必说,南来北往的船运来物品,停泊在桥边,也便于将物品送上桥去交换。如此推断,这个“LUO”写作“陆”,大概也不错。吕墅桥的“LUO”写作“陆”,似乎证据凿凿。此桥横跨德胜河,德胜河南通京杭大运河、北接长江,周边又有数条小河与之相连,成为贯通新闸水域的一大干流。吕墅桥“LUO”上那天,售卖各色物品的地摊从桥上铺展至桥两岸的人家门口,又渐渐侵入了与桥面连接的主干道。整个上午,以吕墅桥为中心,德胜河两岸各自形成了三条拥堵的街。

关于落上的热闹,老辈人嘴里的一句俗语可谓形象至极:“活着就去落上乐乐,死了便到七吃吃”。乡村的落上(或“陆上”)显然也由单纯的商品交易场所演变成一个节日,除了售卖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也有卖吃的、穿的,卖小玩意儿的,还出现了套圈等游乐项目。渐渐地也有了专门的“赶落的”人,他们是乡村最早一批游走的小贩,平时里走街串巷、挨村挨户推销商品,逢到有“落”,就去摆摊。我一个姨婆的女儿,家住江阴璜土,从事的就是这个行当。我至今记得她的模样,长得敦敦实实,皮肤黝黑,性格开朗,能说会道,背着个大口袋,每次到附近来赶落,都到我家停留。

20200712A02_pdf.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