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期
江苏省教育厅办公室 2020年6月25日
常州工学院着力打造“云就业+”新模式
面对受疫情影响的复杂而严峻就业形势,常州工学院迅速反应、积极应对,通过创新工作方式、拓宽工作思路,积极开展网上就业服务、拓宽就业和升学渠道、强化就业困难帮扶等工作,多措并举打造“云就业+”新模式,扎实推进毕业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一、突出全员聚力,贴心开展“云服务”
该校坚持创新就业工作机制,打造服务云平台,形成全员合力,切实保障疫情防控期间毕业生就业服务不间断。一是创新就业工作机制。实施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成立由学校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构建学校、二级学院、专业系、教学班组成的就业工作网络,形成系统科学的就业工作组织体系和“人人关心、个个参与、层层落实”的良好工作氛围。学校领导对联系学院实行包区督查,主动走访调研发现问题,帮助分析数据推进工作;二级学院对接专业系和班级,层层落实抓关键,及时了解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和需求,随时提供就业咨询和指导。每月一次就业工作推进会、每周一次就业率统计表、每天一轮就业情况梳理反馈。二是打造“智慧就业”服务平台。学校积极打造“云就业”服务模式,充分发挥“互联网+就业”优势,不断升级优化就业信息平台,依托学校就业网、“91job智慧就业平台”、“常工就业”APP、“常州工学院就业在线”微信公众号、二级学院就业联系人及学生就业助理QQ群,开展网络招聘活动、网络签约、在线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讲座等“云服务”,并根据毕业生专业和就业需求,精准推送就业信息。三是拓宽就业信息渠道。通过QQ、微信、短信、电话、视频会议等方式开展网上就业指导工作。及时关注并推介国家、省、各地人社部门组织的网络招聘信息,在推送招聘信息中尽量兼顾岗位匹配度与专业对口性,努力提高学生求职效率;通过学校就业网和微信公众号发布权威信息,举办和转发网络招聘会71场,其中学校举办的2场大型网络招聘会有近1000家企业参会,提供可投递职位40000余个,全面覆盖学校各类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开通“网络签约”模式,鼓励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在网上达成就业意向并进行实际签约,目前已实现网络签约133份。
二、注重有效引导,精心打造“云课堂”
该校积极调整就业指导服务策略,多措并举,帮助学生实现生涯规划与职业愿景相统一、人生理想和社会价值相统一。一是加强就业引导精准度。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就业类别的学生,提供个性化就业指导和服务,全过程、分阶段、分重点为学生提供包括就业信息指导、求职技巧训练等服务。开设“吉讯大学生职业测评与规划课程系统”,引导学生做出适合自己的生涯规划,减少求职的盲目性;举行线上招考策略讲座,积极开展专项能力提升线上培训。二是紧扣就业能力培养。坚持开展“就业能力培养工程”,建立并完善阶梯式就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了“全域化”的职业规划指导和就业创业指导体系,形成了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创新创业指导“三位一体”、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两个课堂”、校内指导和校外实践相结合的全程化就业指导服务模式。从大一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产劳动、管理实践、文化艺术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实践、见习实习等活动,推动学生各方面能力在不同年级呈阶梯式增长,通过四年积淀,为就业做好准备。三是强化学业生涯规划教育。建立“学校-学院-班级”三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以入学教育为起点,以优秀师生为标杆,开展系列专业教育和学业指导,助力学生科学、精准制定个人发展规划。由生涯指导师对大学一、二年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组织参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编写《大学生就业指导》(必修)并列入教学大纲,对大三学生开设16学时的“就业指导课”;为全体毕业班学生开设以“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理念、就业方法和就业技巧”为主要内容的专题就业指导讲座(必修);面向全校学生开设GYB(产生你的企业想法)、SYB(创办你的企业)和“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班。通过就业指导体系,强化学生就业创业意识,提升就业创业实战能力。
三、强化精准助力,用心开展“云帮扶”
该校针对当前就业形势,开展全面摸排,精准定位毕业生现实需求,把目光聚焦于就业困难学生群体,并给予重点关注和帮扶。一是优化疫情防控期间帮扶网络。建立“学校—学院—辅导员—毕业生个人”四格网络的工作机制,二级学院辅导员对每名毕业生进行摸底调查,了解就业意向和进度。重点聚焦疫情严重地区、贫困地区、农村地区和边远地区,重点关注建档立卡、低保、特困救助供养、残疾等特殊困难学生群体,为精准资助提供科学研判。对就业困难和疫情严重地区的毕业生做到“一对一”线上跟踪服务,主动帮助寻找和推荐就业岗位,重点关心和优先推荐,实时关心就业状况。二是实行“一生一策”帮扶机制。二级学院党员干部主动对接就业困难学生,建立困难毕业生信息库,举办线上简历制作、面试展示等多项就业辅导培训,结合学生需求、专业背景、企业用人需要等因素,为就业困难毕业生定向推荐就业信息,提供优先指导、优先推荐及政策援助等服务。今年,学校专门为湖北籍毕业生发放了临时补助。三是积极开展毕业生心理疏导。疫情防控特殊时期,学校更加注重对毕业生开展思想引领和心理辅导工作,关注学生疫情期间的心理健康。在校级层面开通心理援助热线,各二级学院充分利用QQ群、微信群等网络交流平台,及时掌握毕业生心理动态;通过网络宣传国家资助政策和还款救助政策,及时解答学生和家长疑问,缓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担忧;对身处焦虑和迷茫中的毕业生及时进行耐心细致的关心和疏导,鼓励其以积极良好的心态面对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