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 新华日报 | 常州工学院院长汤正华:扎根地方谋发展 产教融合谱新篇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0-05-14浏览次数:478

汤正华,管理学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高等教育研究和管理工作。先后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教材和专著10余部。相关研究成果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等多项奖励。


xhrb2020-5-14.pdf

主持人:请问汤院长,当前国家正在大力推进产教融合,作为一所新建本科院校,常州工学院如何定位?

汤正华:当前,国家把推进产教融合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引擎,和我校的办学宗旨是一致的。常州工学院是常州人民自己创办的一所大学,是常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与这座城市血脉相连。长期以来,我们始终把常州作为学校发展的根基和沃土,与这座城市共生共荣。作为一所新建本科院校,我校办学紧紧围绕“四个主动”:主动对接国家省市发展战略,主动顺应高等教育发展大势,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主动满足地方产业发展需求。我校办学宗旨历来紧扣“地方性”,从“面向基层、服务地方”,到“因地而设、受地支持、为地服务”,再到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在服务常州中获取资源、在扎根常州中打造特色、在贡献常州中提升能力”,始终坚持在服务地方中发展学校。

这一国家战略也为我校提供了发展良机。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提出打造“产教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两大特色,把产教融合作为建设应用型大学的基本路径。我们深刻认识到:产教融合必须实现“五个融合”,即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深度融合;专业标准与职业要求的深度融合;教学资源与产业资源的深度融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深度融合;教育机制与产业机制的深度融合。产教融合要有五个载体,即“地方是基础、行业是特色、园区为突破、企业是重点、平台是支撑”。

主持人:近年来,常州工学院在产教融合方面作了哪些尝试?

汤正华:近年来,常州将产教融合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我校紧紧围绕常州“五新三高两智能”十大产业链和现代化服务业发展,推动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的互融互通,并作了积极尝试。

第一,自我革命,建立企业真正急需的“人才库”。学校认真梳理常州发展急需的人才类型,调整专业设置,将原有56个招生专业压缩为46个,实现学校招生专业结构与地方产业需求匹配度为100%。第二,融入地方,当好产业转型升级“助推器”。以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为引领,集聚学校创新团队,按照“锁定清单抓重点、进园入企抓对接”的思路,不断挖掘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第三,引企入教,搭建产教协同育人“立交桥”。以产教融合为主线,以校企合作为重点,以创新创业为突破,吸引企业参与管理、参与教学、参与建设,共同制定产教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产业教授和工匠大师进课堂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共建共享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构建校企协同育人共同体。我们成立了智能制造产业学院,探索与产业深度融合。第四,强化师资,打造服务地方发展“生力军”。校企人力资源双向互聘,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提高教师面向产业的教学科研水平。派驻专业教师、科技团队到企业实践、技术攻关,提升科技服务能力。打造开放式跨学科新型智库,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学术和智力支撑。

主持人:众所周知,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中心工作,常州工学院在这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汤正华:近年来,我校探索基于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全校逐渐形成一批产教融合示范专业、优秀人才培养方案、实验实践教学示范基地,产教融合理念深入师生内心,产教融合实践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其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能力素质培养目标,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推进课程思政,着力构建“三全”育人共同体。建设“三杰”群雕广场、开展“三杰班”创建活动,充分实现地方红色文化育人功能。我校“学生课外实践育人体系设计及实践探索”,获批江苏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示范项目。其二,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升。2019年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8个专业获批为江苏高校一流本科专业,获批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批教育部高教司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2项。第三方评估显示,我校近五届毕业生综合评价指标均高于全省非“211”本科院校平均水平;毕业生就业率长期保持在98%以上,在常州就业的超过40%。其三,我校电气信息工程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2项产教融合案例,成功入选2019年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校企合作双百计划”典型案例。其四,学校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在最新发布的全国693所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科研竞争力、发明专利、教师教学发展指数、国家自科基金数量、学校综合实力排行榜上,我校均位列前30强。

主持人:常州工学院如何通过基于产教融合的体制机制改革推进科研实力的提升?

汤正华:近年来,我们深入推进“一院一镇,百团百企”行动,全校二级学院与常州26个辖市区乡镇、街道和605家企事业单位进行对接,2019年签订横向科研项目合同金额达1.34亿元,科技活动经费达到3亿元。这一产教融合的模式也受到常州市委、市政府的肯定和重视:“常州正在积极争创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常工院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高校与企业双赢,值得全市学习借鉴。”

一是,从体制上,学校设立了产教融合办公室,设立了技术转移中心,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二是,设立了社科处,积极发挥地方智库作用。建立了“江苏高校文化创意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瞿秋白研究会”“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常州分院”等省级社科类科研机构。三是,建立“一院一镇、百团百企”工作机制,探索“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的新型合作模式。成立科技服务团队80多个,增批省级科技创新团队1个,逐步形成面向地方产业需求、以应用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为主、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格局。形成人才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提升服务地方能力。我校申报的“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航空产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获批国家“十三五”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累计获得资金1亿元。

本期栏目主持人:王萍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