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顶层设计 聚焦创新思维 聚焦人才培养 理学院探索构建“三全育人”新机制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19-05-20浏览次数:484

4月-5月,副校长王传金对全校各二级学院学生工作进行专题调研,学生工作部(处)、校团委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调研并就学生日常管理、学风建设与考研、招生就业工作、共青团工作、特色与创新等方面与各二级学院党政负责人、学工办主任等进行了讨论交流。理学院(前身数理与化工学院)通过构建和实施“三全育人”新机制,在学科竞赛、学业指导、考研工作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交流如下:

聚焦顶层设计,党政领导率先示范

理学院院长、党总支书记陈荣军教授在学院大会上多次强调:“构建‘三全育人’新机制,要在一个’全’字上下功夫。要带动学院所有教师的参与积极性,多点发力、形成合力、共同育人,最终让‘三全育人’的理念成为每一位理学院教师的自觉行为”。学院定期召开以学生工作为主题的党政联席会,每月召开班级导师、辅导员工作例会,听取学生思想动态、学风状况、就业创业等方面的情况汇报,对学生学习、思想等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班子成员主动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和交流,四位总支委员每人联系一个年级,与学生线上线下互动,通过走进课堂、谈心谈话、家校对接等途径身体力行,起到了较好的示范效应。

聚焦创新思维,学科竞赛卓有成效

由理学院建立的数学建模协会是学校为数不多的五星级学术社团,学院坚持通过学科竞赛“以赛促学”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鼓励倡导大一、大二的学生全员参与江苏省五一数学建模比赛,并择优推荐学生参加“高教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学院数学系教师悉数加入了数学建模竞赛指导小组,他们经常放弃休息时间,利用双休、暑假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和培训。通过网上QQ群出题、答疑和网下的指导上机操作,着重对学生进行文献查阅、数据分析、计算能力、文字表达、团结协作等方面的培训,提升他们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刚被重庆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录取为2019级研究生的前建模协会会长宋子琪回忆参加的建模比赛说:“从大一进校的懵懂无知到考研后的成功,其实一路伴随我的是一次次数学建模比赛和每位陪伴我、指导我的老师和我的队友。数学建模不单单是一些数学方面的知识,更多是综合能力的培养、锻炼与提高。在这过程中,我要特别感谢建模的每一位指导老师,建模是个煎熬的过程,每当看到老师们细心、耐心的指导学生,激励同学们迎难而上时,内心的敬意油然而生。从数学理论到实际应用,从模型建立到成功参赛,理学院的每一位老师感觉就是自己的亲人,让我们在数学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2018年,理学院学科竞赛成绩喜人,数学竞赛获省一等奖28项,二等奖46项,三等奖52项;数学建模竞赛获省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7项。

聚焦人才培养,形式内容不断丰富

学院注重营造“处处育人、人人育人”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学工队伍、专业教师、退休教师的主体作用。以“教育细化、管理细致、服务细心”为目标,将辅导员的育人工作落小、落细、落实;制定班导师考核制度,与专职辅导员形成合力,齐抓共管,提高育人实效;退休教师刘坤、贾达明、宋红燕等发挥自身优势,开展教育教学督导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助力学院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数学系教师从服务学生需要出发,组成考研宣讲、集中授课、个性指导团队,以讲座宣讲引导、集中讲课辅导、个性化单独指导的方式为全院学生提供数学考研咨询、复习、补课、提优、调剂等帮助。2019年,理学院毕业生考研录取率为23.7%,位列全校之首。

据悉,理学院近期拟在学生中全面实施“学业导师制”,通过学生和教师的双向互选,充分发挥学业导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全面关注学生从入学到毕业过程中的思想、学习、生活、发展等各个环节,进一步深化‘三全育人’的管理机制。推动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的有机结合,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旨在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理学院 郦江妍/文  徐艳/摄影  陈荣军/审核  学生工作部(处)吕莹璐/审核)